235、波澜遇堤平(2 / 2)

研究了许久也没想明白取直了临清到徐州的会通河究竟得到了什么好处。

也就省了三百公里的路程,代价是从明朝开初到正德年间投入了数千万两的银钱,往后还会继续往里面砸过亿两。

得到的成果是漕运不断地吞噬大明的财政,还由此滋生出大量的流民,彻底助长了席卷半壁江山的流民起义。

最搞笑的是还在徐州、临清、开封之间养出了四个盐碱沙底湖泽,将这一片传统的渔米之乡彻底地废了,一直影响到后世。

水泊梁山就是这么来的,别以为写的是北宋年间事,实际上另有所指。

元末明初,黄河决堤,元朝忙于清理大运河河道,聚集起了大量的民工,朱厚照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是趁此起事。

而且朱厚照在一堆消息中又遇上了一个熟面孔,刘大夏,就是他在弘治年间主持了从金龙口开始的千里北堤工程,还因为立功受赏升官。

但朱厚照理不出千里北堤的逻辑来。

黄河流域地形一直是南高北低,特别是过了河南流经山东这一段,可刘大夏竟然堵北纵南,这是嫌弃淮河流域淹得不够厉害,没将老朱家的祖坟凤阳沉水里吗?

确定了,刘大夏不是不识数就是跟老朱家有仇,选的是最浪费最麻烦的方案,得到眼前连蝇头小利都谈不上的所谓运河便捷。

朱厚照也因此确定了方案,反正封徐临三角地带现在都是湖泽,能够吞下巨量的水,也没什么人迹。

与其让黄河去南直隶肆虐,还不如就趁着没大灾利用这块湖泽区做缓冲,慢慢地修改河道北归。

从临清到封丘的古河道现在是通的,济水现在也是通的,南边的淮河现在也是通的。

两道分流,至少就能把眼前的危机渡过去。

不就是徐州到临清之间走远点路嘛,有了风帆技术和轮桨,多走点路却能省下数不清的治河钱,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叮,毁堤千里,昏庸度+10

而且修河的人手也有了,溃堤的风险一传开就会造成大量的流民,这个时候王琼可以出马了,让他来搞工军啊。

聚拢起数十万流民,弄好了以后全是朱厚照的基本盘,还削减了流民起义的势头。

还有陶琰,河南巡抚嘛,就近,拉过来就用。

朱厚照在路上抓耳挠腮,他的狗腿子钱宁同病相怜,也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