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细致入微的打探,他们得知有几位原本并无真才实学,也未曾经过正规考核举荐的人,却在短时间内平步青云,谋得了高位,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少私下的议论。李尚书顺着这条线索,锁定了其中一位官员所在的府邸,决定从其身边人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找到了这位官员的师爷,那师爷是个文质彬彬却又透着几分精明的中年人,起初对李尚书的询问也是守口如瓶,毕竟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李尚书深知其顾虑,便与他在一处静谧的茶馆内长谈,先是谈论些诗词文章、世间百态,慢慢拉近与师爷的距离,而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诉说朝堂如今被太师府的恶行搅得乌烟瘴气,若不将真相揭露,天下百姓都将受苦,国家也难长治久安。师爷听着李尚书的一番肺腑之言,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终于,他长叹了一口气,道出了实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原来,他家老爷本是个胸无点墨的富家子弟,一心贪图权势,曾花费重金,通过中间人搭桥,将钱财送进了太师府,没过多久便收到了任职的文书。师爷还提供了当时往来的书信,那书信上的话语虽隐晦,可仔细琢磨,便能看出其中权钱交易的端倪。李尚书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些信件,又马不停蹄地根据线索,辗转找到了其他几位买官之人,经过一番艰难的劝说与查证,收集了更多类似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皆是能证明太师府暗中贪污军饷、卖官鬻爵的实据,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了太师府那不可告人的罪恶全貌。
他怀揣着这些来之不易的证据,再次踏入了那威严庄重却又承载着诸多纷争的御书房,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决然,仿佛带着千军万马,要与那黑暗的势力决一死战。
皇帝看着李尚书,心中知晓他此次前来定是有所收获,待李尚书行完礼后,便示意他起身说话。李尚书将证据一一呈上,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此次微臣所呈之物,皆是千真万确,那太师府的恶行已昭然若揭,若再姑息,恐朝堂人心离散,还望陛下即刻下令彻查啊!”皇帝接过证据,仔细翻阅,脸色越发阴沉,那眉头也越皱越紧,他深知此事已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这些证据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了太师府那看似稳固的权势外衣。
然而,就在皇帝准备下令之时,太师却率领着一众官员前来求见。太师满脸委屈,那平日里总是透着几分威严的脸上此刻涕泪横流,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微臣对陛下忠心耿耿,这些年来为朝堂鞠躬尽瘁,不想却遭李尚书这般污蔑,他所呈证据皆是伪造,只为扳倒微臣好独揽大权呐!还请陛下明察!”说罢,身后那些官员也纷纷附和,朝堂之上顿时吵成一片,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愤怒的指责,有急切的辩解,互不相让,那场面宛如一锅煮沸的热粥,混乱不堪。
皇帝眉头紧皱,看着眼前这混乱嘈杂的局面,一时也难以决断,心中犹如一团乱麻。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处理不慎,朝堂必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无奈之下,只得先让众人退下,自己再于这重重迷雾中细细思量,试图寻出一条既能惩治罪恶,又能稳住朝堂局势的万全之策。
李尚书心中愤懑不已,自己费尽心血寻来的证据,却被太师如此轻易地全盘否定,而皇帝又未当场表态,他虽满心不甘,却也明白此刻多说无益,只能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带着满心的无奈与忧虑,缓缓地退了出去,那离去的背影,透着几分落寞与萧瑟,仿佛在这权力的博弈中,他虽手握真理,却依旧显得如此无力。
而西宫娘娘这边,得知朝堂上的情况后,心急如焚。她深知太师这次处境危急,若不能化解危机,太师府怕是真的要倒台了。太师府于她而言,可不单单是朝堂上的一股势力,更是她娘家的依靠,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家族的荣耀,皆与太师府的兴衰荣辱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