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摄三乘教法,使正法久住。"
释迦牟尼佛双手合十,顶上现出千叶宝莲,莲中显现三千大千世界:
"老师慈悲开示,弟子自当领命。"
法会之上,祥云汇聚,梵音缭绕。
释迦牟尼佛广开法筵,庄严宣示:
''今日,吾将敕封七大古佛,以彰显其无上功德与智慧。
世尊闻来佛,其智慧如海,慈悲似山,……燃灯古佛……法戒闻来佛,以戒律为舟楫,渡众生脱离苦海,使其免受业障之苦。
毗芦佛……金箍佛……俱留孙佛……多宝如来佛(释迦善尸)。
此七大古佛,皆具无上功德与智慧,愿其庇佑世间,使众生皆能离苦得乐,证得菩提。''
法会之上,万千佛菩萨齐声诵念:
"南无世尊闻来佛"
"南无燃灯古佛"
"南无法戒闻来佛"
"南无毗芦佛"
"南无金箍佛"
"南无俱留孙佛"
"南无多宝如来佛"
七大古佛中,这毗芦佛乃是昔年承金灵圣母法旨,皈依佛门。
世尊亲授《华严》圆教,此经八十卷奥义,字字皆作狮子吼,句句演妙法莲华。
佛在东海之滨设金刚道场,毗芦于惊涛拍岸处参禅,潮起潮落间观想,历经三大阿僧只劫。
终在旭日初升时,紫气东来三万里,先天道体顿化紫金身,顶上三花尽转菩提果,与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所证无二无别。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金箍佛亦是奉金灵法旨化道入佛。
世尊于灵山绝壁前开示,声如雷音震荡:"金刚亦是菩提种,法宝当有闻来性。"
三枚金箍原锁天下妖魔,此刻竟显"戒、定、慧"三学真谛。
佛以须弥山为印,五指化峰镇压其凶顽本性五百春秋。
山间溪水洗净法宝煞气,岩缝青苔滋养慈悲心芽。
终在月圆之夜,三箍化光轮,凶光转慈光,现忿怒明王相而怀菩萨心肠。
头顶三光轮镇压贪嗔痴,手中金刚杵却绽柔和月华,刚柔相济处,正是世尊所证不二法门。
释迦牟尼佛凝视着新晋的毗芦佛与金箍佛,佛目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这两位昔日截教同门位列古佛,令其心中颇为欣慰。
想当年碧游宫中,此二人虽为通天教主座下侍奉弟子,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物外的姿态。
毗芦仙常年在截教清修,鲜少参与教中事务;
金箍仙更是终日与法宝为伴,不问世事。
如今竟双双转投佛门,其中缘由,释迦牟尼心知肚明。
"金灵执掌上清一脉后,怕是容不得这等超然物外的同门了。"
释迦牟尼心中暗叹。
其法眼观照,已见二人身上隐约残留的截教因果线,皆是被生生斩断的痕迹。
这让其不禁想起自己前世的多宝道人之身,若非封神之劫,又何至于...
如今三人同在佛门,又有前世同门之谊,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如今佛教更是派系复杂,比起当年的截教更胜一筹。
释迦牟尼法相庄严,却在对视间向二位古佛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目光。
那目光中既有佛门的慈悲,又暗含着一丝只有截教旧人才能读懂的默契。
随后释迦牟尼看向俱留孙佛。
"说来也是因果。"
释迦牟尼心中暗叹。
这位古佛原本乃是昆仑玉虚宫元始天尊座下第四亲传,昔年封神劫起时,曾奉命下山辅佐姜尚,亲历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