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开始第一次案情分析(1 / 2)

\"这个有点像!\"凌晨四点,小陈突然的叫声打破死寂。众人围拢到他的工位,屏幕上显示着一名42岁货车司机的失踪档案,身高178cm,右肩有烫伤疤痕。\"但失踪时穿着工装裤,和死者的登山装备对不上。\"小周调出物证照片对比,\"而且他左耳垂有穿孔,死者没有。\"希望的火花瞬间熄灭,小陈泄愤似的猛敲回车键,继续机械地翻动下一页。

大刘在角落突然咒骂起来。他负责排查周边五市的协查通报,此刻面前的表格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隔壁市发来的文件格式错乱,37条记录有12条性别都标错了,当我们是猜谜节目选手吗?\"他扯松领带,脖颈处勒出深红的印子,\"早说该让技术科开发个智能比对系统,靠人力筛数据,效率还不如用算盘登月。\"

晨光悄然爬上百叶窗时,办公室已一片狼藉。泡面盒堆成歪斜的塔,咖啡渍在文件上晕染成诡异的图案,废弃的A4纸像雪片般散落地面。小周看着白板上新贴的58张便签,每张都标注着疑似线索,却又都被红笔划去。最下方用马克笔重重写下的\"死者身份未知\"六个字,在朝阳中显得格外刺目。

\"收工吧。\"小周的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把所有数据再交叉比对一次,重点查户外运动俱乐部会员名单。\"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瞥见窗外环卫工正在清扫落叶,突然意识到这座城市早已苏醒,而他们在数据的迷宫中,依旧困守着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夹杂着压抑的叹息,这场与时间和虚无的较量,不知何时才能迎来曙光。

第二天一早,晨光刺破刑侦支队会议室的百叶窗,在长桌表面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李明将一摞厚重的案卷重重拍在桌首,金属扣撞击桌面的声响惊醒了强撑着睡意的警员们。投影幕布缓缓降下,蓝白色的冷光瞬间笼罩全场,照亮了每张疲惫却紧绷的面孔。

先是小杨这边先介绍现场勘察的一些情况。

“先看三维建模图。”小杨的激光笔在豪瑞大厦天台的虚拟场景中游走,红色光点在通风管道处骤然停顿,“死者坠落点与血迹喷溅轨迹存在30度偏移,说明坠崖前有剧烈拉扯。”他切换到显微照片,岩壁上的抓痕在放大200倍后清晰可见,“这些平行划痕间距8.3毫米,与死者登山扣的金属齿完全吻合,证明其曾试图抓握固定物。”

技术难点在足迹分析环节暴露无遗。“暴雨冲刷导致90%的鞋印模糊,”小杨调出对比图,现存的半个鞋印在网格标尺下显得尤为单薄,“但从仅存的后跟部分,能判断出凶手穿的是42码登山靴,鞋底纹路呈x型锯齿状——这种设计全市仅有三家户外店在售。”他突然将画面切到尸体下方的灌木丛,“最蹊跷的是这片油渍,光谱分析显示含有甲苯和乙二醇,这不是登山装备该有的成分,更像是工业机械用油。”

小周掀开装满打印纸的纸箱,纸张摩擦声在寂静的会议室格外刺耳:“全国失踪人口库筛了三轮,符合年龄、身高、体态的137人中,129人已排除。”他举起一张照片,上面的男子与死者有着相似的下颌轮廓,“这个41岁的户外领队看似吻合,但他的护照显示失踪期间正在尼泊尔登山。”

老周忍不住插话:“那些手写档案呢?2018年之前的记录可能有漏网之鱼。”小周苦笑摇头,调出扫描件:“试过了,手写登记里‘身高约178cm’‘年龄四十上下’这种模糊描述占比63%,根本无法精准匹配。”他突然指向电子表格中一片刺目的红色批注,“更麻烦的是,有23个失踪者家属拒绝提供dNA样本,坚称亲人只是外出打工。”

解剖台的场景投影在幕布上,张林的声音冷静如机械:“死者右肺的贯通伤是致命伤,刀刃以45度角斜刺入肺动脉,造成瞬间失血性休克。”他调出显微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