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白凤翎道,“天下之大,还有很多事要做。你守住中原,我去看看西域,或许能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念安道:“先生何时回来?”
白凤翎笑了:“等你收复了长安,我自然会回来。”
念安望着白凤翎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握紧了手中的流霜剑。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北伐的路也很长,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在背后支持她,就像当年白凤翎支持她一样。
长安城头,苻健望着东方,眼中闪烁着野心。他知道,东晋的北伐军迟早会打来,一场新的大战,即将爆发。而在遥远的西域,白凤翎正站在丝绸之路上,望着西方的落日,那里的天空,同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历劫之路,仍在继续。在中原的烽火里,在江南的炊烟里,在西域的风沙里,缓缓向前,没有终点,却也从未停歇。
白凤翎离开幽州后,并未直接前往西域。他绕道邺城,看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池渐渐恢复生机——百姓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商贩在街头吆喝叫卖,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范宁派来的农官正在指导农民开垦荒地,新播的麦种在春风中冒出嫩芽,一派欣欣向荣。
“先生,您怎么还没走?”念安一身便装,提着一篮新摘的桑葚走来,见他望着城郭出神,便将桑葚递过去,“尝尝,很甜。”
白凤翎捏起一颗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液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再看看。”他指着街角的石碑,那是念安下令立的,上面刻着“永嘉之乱,中原陆沉,晋室南迁,百姓流离,今王师北定,重建家园,永记此日”,字迹刚劲,透着不屈的力量。
“这石碑是给后人看的。”念安道,“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历过什么,又为何而战。”
白凤翎点头:“很好。”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地图,“这是我早年云游西域时绘制的,标注了山川河流、城邦部落,或许对你将来西征有用。”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有“楼兰古国”“龟兹石窟”,还有“大月氏部落”“康居国”,甚至标注了哪些地方有绿洲,哪些地方有流沙。念安接过地图,指尖抚过那些陌生的地名,眼中闪过向往。
“先生去过这么多地方?”
“嗯,年轻时总想着看看天下。”白凤翎笑道,“西域虽偏远,却有独特的文明,有精美的丝绸,有动听的乐曲,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渴望和平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念安道:“等我收复了长安,就去找先生,一起去西域看看。”
“好。”白凤翎点头,转身向城外走去,“我在楼兰等你。”
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念安握紧手中的地图,仿佛握住了整个天下。她转身登上城楼,望着北方的邺城、西方的长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三个月后,念安率军西进,直指长安。苻健早已在潼关布下重兵,凭借天险死守。双方激战数月,互有胜负,陷入僵持。
这日,念安正在帐中研究地图,忽闻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士兵来报:“将军,有个西域商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告。”
念安疑惑,让士兵将商人带进来。商人高鼻深目,穿着波斯锦袍,见到念安,连忙行礼:“将军,小人来自龟兹,途经潼关时,发现苻健的粮草囤积在后方的山谷中,那里守卫薄弱。”
念安一愣:“你为何要告诉我?”
商人道:“小人曾在邺城受过白先生的恩惠,他说若遇到晋军将领,可将此消息相告,能保一方安宁。”
念安恍然大悟,原来是白凤翎安排的。“多谢告知,若能收复长安,必有重谢。”
当晚,念安亲率精兵,绕过潼关天险,奇袭苻健的粮草囤积地。守卫果然薄弱,很快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