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只要朝前(1 / 2)

任行太白 小鹿难寻 2193 字 2020-04-21

襄阳和樊城对峙汉水两岸,两城高垒深堑,各为南北两国的不拔之柱,互为征伐对岸的桥头堡。

但如今南北两军却易城而守,数百年来何曾有过这样的奇景?

没人比赵军自己更清楚樊城的固若金汤,所以三十万赵军对樊城只围不攻。同样,也不会有谁比西军对襄阳的城防更有信心,所以七万精锐面对一水之隔的襄阳,只能望而兴叹。

赵军将樊城里外三层死死围住,既不惧晋军出城决战,亦不虞他们龟缩城中。便如守着一个风烛残年的病人,不急不忙只等城内的晋军用光粮草咽下最后一口气。以不变应万变,进退两相宜,除了攻城,这仗怎么打都是上上之策。

而晋军困在樊城被三十万赵军小火慢煎,着实苦不堪言,无论怎么应对都是下下之策。

分兵突围,那只能是添油加薪,无济于事。若出城决战,兵力战力都是悬殊,正中羯人下怀,早一日拔了樊城这个钉子,赵军主力也就早一日大举南下。

七万大军每日里人吃马嚼的,那是海量的一个数目,粮草一日一日消耗下去,在硬拖了羯征大军整整十五日之后,便是一个小卒子,也能预感到城中余粮已经见底了。

困守孤城,打不过,扛不动,最要命的是没有援军会来解围。江防空空荡荡,武昌自保都难,哪来的余兵前来救援?

除非撒豆成兵!

而且还得绕过襄阳直接撒到樊城来,撒错了地方都解不了围!

除了献城投降,强行突围已是西军现在唯一的出路了。

其实襄阳这条后路一断,可供突围的路线无非就是三条。

一是正面突破赵军主力的封锁。

突破之后,过江打襄阳是不可能的了。而是要朝东转一个弧圈,绕过襄阳水域,插入汉水和东面群山的缝隙,沿汉水东岸南下,走竟陵、江夏,回返江东。

这是最近捷,最干净利索的突围策略,但赵军早已严阵以待,所以又是最难突破的一条路。

即便突破重重封锁,又闯过了山水之间的狭道,可是赵军主力尾随在后一同南下,这支死里逃生的晋军又能有多少时间喘息呢?

武昌又准备好了吗?

结果可能还是东南不保,只是换个地方死罢了。

第二条路是挥师北上,玉碎中原!

羯赵能在樊城之下聚起三十万大军,可以想见此刻的中原腹地是多么空虚。

只要打破樊城之围,北进便能兵向宛城、洛阳,乃至一路打到邺都。甚至走蓝田道,朝西向潼关探索从而进入关中,也不是全无可能的。

这就意外着要就粮于敌境,要在旷野中遭遇赵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不管突围出多少兵力,最后结果只有一个死。

但这一通直捣敌穴,以七万条人命为代价,却也能打乱羯征部署,给武昌,给大晋朝廷赢得目前最宝贵的部署时间。

从大局来看,这个策略显然是比朝南突围要高明的多,绝对是朝廷诸公所盼望的。

这条全军玉碎的悲壮之路,纵然主帅想走,可谁能保证西军将士也有这个军心士气呢?一旦北上,逃兵降兵恐怕要远远多过战死的!

所以这条路看似最具战略意义,却实乃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除了南下北上西探,还有最后一条路,便是西军最早的北伐方略,向东抄掠义阳三关。

这是目前看来,赵军围守最薄弱的方向,最易西军突围。如果前几种方案还要忧虑能不能突围的出去,那这一方向基本是十拿九稳的。

但对于西军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连就地决战都不如。

突围后的逃亡之路一样漫远艰险,多山多岭,却少有大城重邑,就粮于敌都成问题。恐怕为了支撑三十万赵军用度,这片本就穷乏的地带早就被赵军自己先搜刮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