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状元岛(上)(2 / 3)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师 3139 字 2023-01-10

陈恪到后宅用茶,两人便甩脱了那些恨不得黏在陈恪身上的公卿贵人,来到后花园临水假山上的暖亭中。

暖厅的木地板下,应该有地龙之类的取暖设施,陈恪按照唐俗盘坐在上面,竟然一点都不觉着凉。屏风后有演奏的女妓,用类似单弦的乐器,奏出令人昏昏欲睡的和乐。

陈恪坐的是客位,对面坐着的古稀老者,就是与父亲藤原道长一起,建立起藤原氏全盛时代的日本权力第一人,摄政四十余年的左大臣、关白藤原赖通。

与那些涂脂抹粉、眉毛刮净的后辈不同,赖通的脸还是原生态的,他穿着宽松轻便的道袍,虽然瘦削年迈、满脸皱纹,但看上去还很矍铄。

他有特立独行的资格,谁也不敢说什么。

若非如此,藤原赖通也不可能,活了公卿平均寿命的两倍,且还没日薄西山的感觉。他那一双满是皱纹的老眼,此刻眯成一条缝,打量着身材魁伟,面容俊朗的陈恪,不知在想些什么。

在两人右侧,藤原赖通的侧室秋月宫,正在表演日本的茶艺。她身上绣满了鸟、树图案,却薄如蚕翼的十二单,显然要比寻常公卿所穿的轻盈许多,当然价格之高昂,也只有关白家可以承受。

看秋月宫卖力表演整套茶艺,陈恪表面不露声色,暗地直撇嘴,心说这技术比起我那小霜儿,可差得太远了。

但是身为全日本的偶像,陈恪自然失礼不得。秋月宫轻将茶碗转两下,将茶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他,这是献茶的唐礼。陈恪自然也以唐礼应之……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围,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又把茶碗举至额齐,表示还礼。

这才端起茶杯,一脸陶醉的嗅着茶香,结果被那香气浓郁的茶汤,熏得险些打了喷嚏。他是忍了又忍,才将那个毁形象的喷嚏憋下来。

然后‘三转茶碗轻吸慢品’,即分三次喝尽。饮茶时口中还要发出吱吱声,表示喝得很香,以示对主人的欣赏和赞扬……这可不是唐礼,而是日本人自创的,与古罗马人在宴会上,要使劲打嗝一个道理。

奉茶完毕,藤原赖通这才提笔,缓缓写起一些临别之语。与藤原经清一样,他也只认识汉字,不会说汉话。陈恪在京都期间,都是由精通汉语的和尚做翻译,但这次谈话,关白大人显然不想让旁人参与。

陈恪也提笔回应,字里行间洋溢着感谢之情。

这让藤原赖通感到很有面子,笑着问他:‘对扶桑的看法如何?’

陈恪想了想,提笔写道: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其实是明朝时候,倭国使者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一诗,十足的自吹自擂,结果被朱元璋当场就削了个半死。

他妈的,小小倭国,竟然敢以汉唐正统自居,岂不是笑我中华已经不纯?

但陈恪用来拍藤原赖通的马屁,就再合适不过了。果然见老头喜得胡子直翘,连连叫好,又连称不敢当,半晌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的诗真是绝妙,老朽喜爱之极,只是不知这‘金刀脍素鳞’之句何意?’

陈恪这才意识到,奶奶的,这帮孙子是吃素的。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告诉他‘素鳞’不是鱼,是指你们用大米做得鱼饼。这玩意儿是平安时代的著名点心,不过没人用金刀去割。当然,诗人们,本来就是浪漫不拘的,适当夸张也是允许的。

不过他没有这样轻易应付过去,而是选了个较难的办法。只见他写道:‘我在长冈城吃过一道名菜,曰‘鱼生’,印象深刻……’

公卿们不吃这道菜,已经有几十年了。以至于藤原赖通好一会儿才想起来。也得亏他快七十了,要是换那些短命鬼,都没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