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麻烦来了(1 / 2)

平定东瀛的大军悄悄地离开了,除了水域上四散的波纹,没有惊动京师盛夏的一片绿叶。

知道此事的所有人都被朱元璋申饬守口如瓶,即使胡惟庸这位宰相也不例外。

而大笔钱粮的调动,一概以辽东卫所初建根基不稳需要朝廷钱粮补充为由搪塞,以至于户部不少官员私底下又在议论是不是北方战事有了不为人知的变化。

但这一切终究只是他们的猜测,而这猜测与真相远隔十万八千里。

而自从那日在谨身殿里与诸多勋贵再次商议军略之后,朱元璋忽然找回了当年戎马生涯的那种紧张和快意。

朱极提过一嘴的军事改制逐渐在他心里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握紧枪杠子,抓紧钱袋子,看紧笔杆子。

三句话反反复复念叨了无数遍之后,朱元璋到底还是下定决心,兵制改不改另说,大都督府的筹建势在必行。这大明百万大军的大都督,他必须要做。

甚至不仅是军事,连政事也应当这么改一改。

胡惟庸反对他打东瀛的事情他可没忘。

作为一国之尊,虽然需要这些臣子约束自己的言行,但胡惟庸这样的宰相显然成了自己的掣肘。

正如自家大儿所言,如今好些个勋贵跟胡惟庸走得都很近,长此以往,胡惟庸的权势岂不是跟自己有的一拼了?

改,必须要改。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这大都督自己要当,这宰相自己也要撤。

或者,就算这宰相不撤,某些重要的权柄也必须从宰相的职权中分离出来。

又是一个天不亮就开始的早朝,朱极强忍着困意听着那些老儒们在朝堂上扯来扯去之后,终于听到自家亲爹开口说道:

“大明以武立国,但如今依咱看来,朝堂上下大有崇文抑武之象。这一来是武勋们不修德行恣意妄为,另一方面也是天下渐定武风萎靡。

正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咱不得不担心,再过二三十年,大明的将军还能不能上马,大明的士卒还能不能杀敌。”

“我等誓为陛下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听朱元璋的意思,大有找自己算账的想法,一干武勋惊慌失措,纷纷站出班列跪倒在地向这位杀伐决断的君王表达自己的忠心和勇武。

奈何他们压根就不懂朱元璋的心意。

看着班列右侧跪倒的一大片武将,又看看班列左侧岿然不动的文臣,朱元璋心中冷哼一声,随即耸了耸鼻子,一脸不快地喝骂道:

“冲锋陷阵?浴血杀敌?咱都后悔这些年把你们养成这幅德性。真要能替咱分忧,就该多去校场练练。”

“自今日起,由大都督府统管天下兵马,所有武勋一概充入府中量才任用。咱亲任大都督,无品秩。设左右都督各一人,正一品……”

一句将兵部的种种职能全都归于大都督府,朱元璋又另行设立了几个司署,将大都督府直接升格为可以与中书省媲美的架构。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朱极所说在军中教授士卒读书识字的事情。

编造教材这事儿,国瑞爷最熟了。

从此前朱极读过的《大明集礼》到还没有出现的《大诰》《皇明祖训》,朱元璋一直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终明一朝,再无一个子孙能够超越他。

“礼部,替咱编一册教导士卒忠君爱国爱护百姓的册子出来,最好像蒙学的书一样通俗易懂,还能教他们识字的。往后我大明士卒,只有能把其倒背如流的,上了战场才算军功。”

朱极一听,瞬间感觉无力吐槽。

合着后世说自家亲爹让大明百姓家家一本《大诰》,读熟了还能减免罪行是真的。

嗯,这很朱元璋。

他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