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庞太师论政】(2 / 3)

王梓钧 3322 字 2022-07-31

若是死了,作为补偿,他的兄弟方胜弘,肯定要调回中枢做官,至少也是一个左侍郎。一旦出现官缺,方胜弘就会做尚书。“

“这是应有之事,”徐颖点头道,“方胜弘资历深厚,若非避嫌,兄弟二人不能同在十部,他恐怕早就入朝做官了。其兄长一死,他回京是板上钉钉之事,陛下不这么做就显得太过刻薄。“

庞春来又:“方胜昌死后,内阁空了一个,估计要擢升一个非江西籍的入阁。不是张秉文,就是吴应箕。我猜应该是张秉文,他的出身比较干净。吴应箕虽然才干超卓,但其在复社和东林党中影响力太大。陛下一直警惕复社和东林党,吴应箕必受连累。“

庞春来吹着茶水,继续道:“如此就空出一个尚书,朱之瑜(朱舜水)和王调鼎会补上。应该是朱之喻补尚书位,他跟江西众臣关系不错,跟江南士子关系也融洽,用他可以调和各方。而王调鼎此人,今后必为首辅!陛下若是…王调鼎恐怕还要做托孤重臣!“

“陛下这么器重王调鼎?“

徐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王调鼎长期游离在政治核心之外。在江西时候,没有当政务官,一心一意搞大同理论。接着又去了北京做卧底,带着前朝的皇子皇女南下。然后又执掌翰林院,同样没有什么实权。离开翰林院,再被扔去地方,调回中枢不到两年而已。

庞春来笑道:“王调鼎非常年轻,他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熬。此人不是江西籍,却于陛下起兵之初,就在庐陵做大明知县,他不会受到江西官员的排斥,也符合陛下压制江西官员的心意。而且《大同籍》

当中,有王调鼎好几篇文章。他做了首辅,不会推翻大同理论,因为那是他的政治根基。这样的人,

岂非完美的首辅人选?”

“原来如此!“

徐颖恍然大悟,同时也明白了,为啥赵瀚一直不让王调鼎进入政治核心。既然是今后的首辅,那就不要过早的蹭浑水,身子越干净越好,反正这人还非常年轻。

王调鼎就是赵瀚的后手,万一赵瀚哪天病重,比如患上不治之症,立即就会将其拔入内阁。然后,作为托孤重臣辅政,只要有王调鼎在,就可以持续性的以大同理论治国。

庞春来:“这个道理,李孟暗(李邦华)也明白,但是他不敢明着出来。“

“一旦出来,王调鼎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徐颖道,“王调鼎若遭受朝臣攻击,就是逼着陛下兴大狱,不知会有多少江西官员被抄家!“

赵瀚对官员太刻薄,朝中很多大臣,都盼着皇帝早死呢。到时候,再一点点废除土地交易限制,悄悄的进行土地兼并,为子孙攒下无数的良田。“格位论”虽然不敢公然反对,却能像明朝那样,变相拥有更多奴仆。

田连阡陌,奴仆成群,这才是官员眼中的盛世。

唯一的阻碍,就是皇帝本人,只有开国皇帝死了,他们才能一点一点的侵蚀政策。如果知道王调鼎此人,是赵瀚的政治理想继承人,王调鼎必然被群起而攻之。

另外,赵瀚迟迟不重用王调鼎,也是在暗中考察其德行。

就目前来看,赵瀚非常满意。王调鼎性格坚毅,而且愈发沉稳,还受得住寂寞,已经可以放心使用了。

庞春来又:“你本来也是未来首辅的人选,唯一的缺憾,就是跟江西官员联系太深别你一直没掺和,你是江西铅山人,又与许多勋贵是旧识,但做过黑衣卫统领。你当了首辅,要么无法真正展开手脚,要么搞得朝堂沸反盈天。你多半是今后的次辅,只有等王调鼎死了,才能继任首辅之位。“

徐颖仔细思考,问道:“陛下让生送恩师回乡,也是让恩师把这些话明白?”

“谁知道?”庞春来笑道,“即便我现在不,你今后肯定也能领悟。”随即又叹息,“一朝开国便是如此,从龙功臣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