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五章 夏利里拉(2 / 4)

展。

1922年8月10日,次子哈利·夏利里拉在印度老家出生。

尼云斯赚了一笔钱,打算把家人迁来。考虑到家人适应不了沪上的寒冬,便把店铺南移羊城,然后与家人团聚。

1929年,欧美爆发旷古未有的经济危机,危机波及与西方经济关系密切的广州。粤省接连几年市景萧条,尼云斯于1932年举家迁往香港。

香港自然也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直接影响,由于英政府给予香港优惠政策应急,情形不如广州那么糟糕。

不幸的是,夏利里拉一家境况刚刚转机,灾难临头,家中的顶梁柱老夏利里拉病倒卧床。

看病吃药,掏空了家中的积蓄,病情不见好转,家中欲断炊烟。

家庭共9口人,挤在九龙钵兰街的小屋子里。母亲要哺育最小的妹妹,并做全家的家务,14岁的佐治和12岁的哈利不得不辍学。

兄弟俩上街做报童及小贩,赚钱给母亲买米。哈利回忆道:“那时,我们一家很久都不知肉的滋味,住的情况,那更是连牲口都不如。”

十三岁那年,哈利参加工作,在一间印商的写字楼做勤杂员,月薪十五港元。

哈利只留1.5港元自用,其余全部交给母亲。

哈利熟悉中、英、印三国语言,14岁就被老板带身边做翻译。哈利由此而熟谙生意。

十九岁时被老板任命为经理,月薪两百港元,跻身香港的高薪打工阶层。

好景不长,哈利甫做了3个月的经理,日军就攻陷了香港。

老板卷资回印度,哈利失去饭碗,又流落街头做小贩。

日军横行,港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父母说:“我们老了,但你们一定得离开香港回祖国保命。”

家中底子很薄,凑不齐全家的盘缠,父母要求儿女先回,能走几个算几个。

哈利舍不得香港,他觉得回印度不如在香港更有作为——虽然眼下的状况很不尽人意。

哈利坚持“要回祖国一道回,要不我留下陪父母,你们先回去。”结果,夏利里拉一家没有一个离开香港。

香港收复,喜庆中的夏利里拉家族遭致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积蓄的大量日军军票,市面禁止流通,盖上港币印章使用,已大大贬值如同一堆废纸。

夏利里拉家族又一贫如洗。

战后的香港经济已濒临崩溃,市场供应紧张,尤其大米食品奇缺。一家人陷入生计之忧中。

聪明的哈利便在驻港英军的供给上动脑筋。英军在接收日军仓库时获得大批烟酒。

烟酒是香港市场的紧俏商品,英军受用不尽,又不好拿到市场易货。

当时英军有配给的食品,但很多食品仍需依赖黑市,黑市价格昂贵,连有着充沛军饷的英军也叫苦不迭。

新界大埔的蔬菜较市区便宜。哈利兄弟就每日清晨,到大埔购买农民手中的蔬菜,运往英军兵营交换烟酒,再把烟酒拿到黑市卖给华人,卖得的钱作为一家的生活费。

驻港英军大部从印度调来,精通英语的哈利就跟英军套近乎,与英军建立朋友关系。

开初,换多少烟酒,都是英军估量着给的。现在,他们叫哈利自己到仓库去拿,拿多少由哈利自便。

哈利却很老实,每次都拿与自己的蔬菜大致等值的烟酒便离去。

获得这便利的小贩有好几位,最后,只有哈利与英军保持长久的交情。

哈利·夏利里拉回想起这事便感慨万千,七十年代的一日,哈利对传媒追忆道:“我常常牢牢铭记母亲的教诲,做人要诚实,不能贪心。英军很慷慨,由我们这些易货商自拿。我看见别人大大咧咧拿,甚至动用车子来搬货,但我还是只拿几条烟、几支酒离去——得我应该得的。一些印度同乡说我好傻,那些烟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