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理性之九,找回“自我”(2 / 3)

源就是知新,有知新才能继承、发展、延续、进步。

西方哲学对于事物的“存在”持不同态度,并为“存在”的认知一直争论不休。黑格尔认为物质的存在有别于主观性、意谓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观性的“存在”。而康德认为看到事物的存在是主观的、偶然的和特殊的,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存在”。

而事实是事物的“存在”分客观存在和事实存在。无论是客观存在或事实存在都分主观阶段、预判阶段、客观阶段、逻辑阶段、辩证阶段而存在。而事物存在的真正价值意义并不是主观意图主导下的事物存在,而是在非主观性、非意谓性和非想象性之外的思维下,客观地看待事物存在的意义。

这个存在的真正价值意义其实是“自我”,因为“自我”有“惧”心理,有否定之否定概念,所以“自我”有刚柔互生、刚柔矛盾、刚柔统一三者的关系,也是运动的、联系的和变化的现代解释。

然而,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事实存在,必须是生命存在的存在,没有生命存在一切皆无意义。

生命体征是世界的本源,无生命体征的世界是物质世界,神与天同在,没有生命什么事,一切理念、思维、理性皆是虚无,什么主观的、偶然的和特殊的皆是屁话,还讲什么必然的和普遍的“存在”。

但是,康德所认为的事物存在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律性,符合《易经》逻辑,乾天、坤地是刚柔现象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律性。而黑格尔认为事物存在超越主观性、意谓性和想象性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有“知新”功能。

思维之所以有“知新”功能,是因为思维在找回“自我”,而找回“自我”才是“知新”的动力源。

也就是说世界的本源是思维,思维的本源是知新,知新的动力源就是找回“自我”。因此,世界的发展进程就是一个找回“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数字是1、2、3、4、5、6、7、8、9、10,十个阶段。

在整个十阶段中,找回“自我”的过程又是一个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过程,“自我”随认知的日新,从一开始在不断被找回,在增加,直至十完成完全找回“自我”。

因此,无论世界上出现多少复杂的理论,其实都是在论证“自我”,在找回“自我”的过程中“知新”。而思维与理性都是“自我”的奴隶,在为找回“自我”服务。

回顾一下历史,在一阶段,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自我”为一,普遍性没有生死概念,自我单一。

在二阶段,社会是封建制社会,“自我”为二。普遍性有了生死概念,自我是封闭的二,生死有来回,有价值了。

在三阶段,社会是资本制社会,“自我”为三。普遍性有了生、存、死概念,但“自我”是分立状态,生、存、死三者分立,“自我”有了“存在”价值。这个阶段“自我”处于“惧”阶段,“自我”产生否定自我思潮,“自我”在刚动柔顺的天理支配下产生运动的、联系的和变化的三个阶段,这个过程是“自我”的本质被找回自我矛盾和自我斗争的过程。

在四阶段,社会是立宪制社会,“自我”为四。普遍性回到生死轮回阶段,自我是返程回到封闭的二阶段,“自我”买的是回程票,所以生死有来有回,有回也有来,虽然环境封闭,但价值倍增到四了。“自我”在相生和统一意识下自在的生存,环境虽然封闭,但安全可靠。

在五阶段,社会是督管制社会,“自我”为五。此时普遍性有了广泛的“自我”价值,因为在五阶段“自我”不但知道生、存、死三者分立,还知道生、死有来有回,于是“自我”由生、存、死三者分立关系跃进到生、存、死和生来、死去的五者循环关系,“自我”被找回程大大增加,此时社会发展进入戊阶段,数字在5阶段,社会发展进入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