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不知道为啥,估计也是合并上瘾了,楚国围攻雍氏。雍氏是韩国的一个城市,在今天河南禹县一带。打自己的小兄弟,韩国自然不高兴,得帮忙,因为这是利益共同体,是自己的地盘。楚国也是厉害,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楚国和韩国打架,有朋友找朋友,没有朋友认怂。韩国不,选择的是欺负弱小,让周甲胄和粮食。周天大的冤枉,招谁惹谁啦,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夹在两个大诸侯国之间,很难受,也很没有办法。
东周君很害怕,又找苏代想办法。苏代是个好同志,劝解他不要发愁,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发愁有什么用?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都有的,面对问题退缩无路,躲避无解,只有勇敢的面对,想办法解决才是最有用的。人的价值就在于有用。没有用的人谁也不喜欢。被人利用是可喜的事情,不要有怨言,只要所做的事情不违背本心和原则就可以了。苏代告诉东周君自己能让韩国不征发甲胄和粮食,反而还能得到韩国的高都(现在陕西晋城一带)。东周君很高兴,一再承诺只要您能办好,整个国家都听您的。
东周君就是一个糊涂蛋,哪能因一件小事把国家听命与一个人,再大的事也不行。过分的承诺实现了,是国家的灾难,置君主和其他大臣于何地,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实现不了,失信于下属,又是自己的身份。下属有功劳可以赏赐,大功劳大赏赐,没有别的赏赐也可以有口头上的赏赐,不能随便许诺。
于是,苏代去找韩国。找了一个大人物相国,一番言辞,说得十分精彩。楚国出兵包围雍氏,信誓旦旦地说三个月拿下,结果现在五个月了还没有实现,说明楚国的攻势已经达到顶峰,损耗严重,无法持久了。现在韩国向周索要甲胄和粮食,等于告诉楚国我们也快坚持不住了。这样反而让楚国更加坚定了坚持的信心,对战局不利。
韩国认为说得对,但是使者已经出发了,于事无补了。
苏代趁机说,把高都给周国不就解决了。
韩国不开心,不要你们的甲胄和粮食已经是够给面子的啦,怎么还得寸进尺。
苏代的三寸不烂之舌又开始忽悠,给周一个高度的烂摊子,整个周就会投靠韩国。楚国听说了这件事肯定恼火周,互相断了来往,这不是等于用一个破烂货高都换取整个周吗?
苏代忽悠人的本事确实不低。韩国居然也就答应了。
苏代是苏秦、苏厉的亲弟兄,一家人都是大忽悠。不过在战乱时期靠忽悠过日子也是很厉害的人物。韩国甲胄和粮食没有得到,还让出去了一个高都,名义上周国和韩国相亲,其实就是一个虚名,谁也不敢拿掉周王室。悲催的韩国上了大当,也说明韩国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一个小小的说客就左右自己的决心。格局决定了眼光,没有大格局,在纷争的时代,只有苟延残喘,成为过客。
一堆诸侯国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的顾忌。只有秦,躲在一边,慢慢地干掉西戎,拿下巴蜀,把战略要地一点点蚕食,东边的纷争一律不管,养肥了自己,闹乱了河东。这就是战略上的差距和不足。
如果不是人心都想独树一帜,依旧是分封制的忠诚拥护者,河东数国拥立一个挑头的,大家分而治之,哪还有秦国的机会。合纵连横就是看到了这一平衡点,在诸侯之间的刀剑上跳舞。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侥幸。侥幸的成功也是成功。
公元前281年,周赧王34年,苏厉又开始跑出来忽悠西周君,说秦攻破了韩、魏联军,杀死了韩国领兵大将师武。向北拿下了赵国的蔺(山西柳林县一带)、离石(山西离石县一带),都是白起的功劳。白起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相助,无往而不胜。现在白起领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河南开封一带),恐怕大梁坚持不了多久,一旦大梁城破,周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