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捷报传扬(2 / 4)

续南明 老白牛 5810 字 2020-06-18

佩服他的养气功夫。

忙到很晚,众人才推敲好这篇捷报,明天就送到州城去,然后送到府城,按嘉靖十四年议准,各地凡有获功,巡抚官务即委道官,亲诣战阵地方查勘,再转送巡按衙门,体勘是实,即便如式造册。

嘉靖四十二年又议准,各处巡按御史勘报功次,大功限两月以内完毕,小功限一月以内,不许稽迟,但这功劳什么时候能确定,老实说众官心里都没个准。

不过忙完捷报就是个事,看看天色,高岐凤下令设宴,九碗九碟和两个汤,宴中几人还商谈了俘获流贼处置之事,杨河将这事情揽了过去,让高岐凤等人轻松不少。

这些流贼就是烫手山竽,圣上曾说贼亦赤子,若是杀了,恐怕会引起非议,影响官声前途。但若说安置,县里却没这个能力,杨河愿意接手过去,那是最好不过。

从县衙出来,已是戌时,街边偶尔一些灯火,街道仍然坑洼泥泞。

陈仇敖跟在杨河身边,抺了抺额头,深深呼了口气。

他一直看着,此时就感觉比打了一场仗还累。

……

当晚高岐凤失眠,想想自己恩贡出身,二十年各类杂官煎熬流转,一直到崇祯十一年,才任了这个小地方的知县。

虽任上辛辛苦苦,重修了睢宁城墙,但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钱粮孝敬,考课时在知州,知府那边的评语只是“平常。”

大明满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府州佐贰首领官,及所属州县大小官,卫所首领官,皆从府州正官考核。县佐贰首领官及属官,从县正官考核,俱经布按二司考核,功司覆考。

考课之语,不称职、平常、称职、升用,自己这么辛苦,一考时还差点不称职,险险免了黜降。

按这样发展下去,就算战战兢兢,再考通考时,最多也是平常称职,于对品内别用,又是调到某个偏僻地方任知县。

好在时来运转了,大明最重军功,有这次大捷记下,再考时应该可以升调了。

第二天一早,高岐凤就叫来铺长司的晁司吏,那司吏早笑眯眯的在官邸外等待。

大捷的消息整个睢宁城都知道,而报捷的人也是有好处的,成化十四年就申明,报捷的官舍人等,以斩获贼人多寡为次,分赏衣服银钞不等,若大捷的话,甚至报捷的人都会有升赏。

还是递加的,女直三倍,番贼苗蛮六倍,反贼十倍。

跑一趟州城,至少一套衣裳,十两二十两银子到手,还可以见见州城上官,任谁都要抢破头,所以晁司吏亲自出马。

很快高岐凤对晁司吏交待清楚,还给他一封亲笔书信,给州城承发司的屠司吏。

高岐凤与屠司吏还是有交情的,捷报送到州城承发司,可以第一时间递到知州那边去。

……

邳州知州苏成性接到捷报,不喜反惊,主要是这份捷报太大,让他有些怀疑内中的真实性。

苏知州快要告老了,讲的是清净为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闹什么乌龙就不好了。

不理身旁口若悬河,极力吹捧的睢宁县晁司吏,他旁边点头哈腰,满脸谀笑的承发司屠司吏,苏知州慢条斯理的取出一副“叆叇”细看,就是此时的眼镜了。

以水晶磨成,有鼻卡,还有细绳可挂在两耳上,传说有清心明目降压消炎之效。

因为以天然水晶石手工磨成,造价不菲,曾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换一副眼镜的记录。

这副“叆叇”是苏州制,苏知州花了大价钱,他眼睛不好,细看什么文章,都离不了这副叆叇。

又看一遍,苏知州温言道“晁铺司前来州城辛劳,到库房那边领一匹苏缎,官银三十两……屠承司,你交待厨院那边,好生款待。”

打发走有些惊疑的二人,苏知州又看这份